close

獲獎詩人陳先發朗誦袁可嘉譯詩葉芝《當你老了》。沙白 攝
  新京報訊 (記者江楠)繼駱一禾詩歌獎和十月詩歌獎之後,又一詩歌獎由《十月》雜誌創辦。10月26日,首屆袁可嘉詩歌獎在詩人袁可嘉的故里寧波慈溪舉行,與此同時,首屆《十月》青年作家獎也在此頒獎。
  獲獎者可得兩萬元獎金
  不同於大部分詩歌獎只嘉獎詩人成就,此次袁可嘉詩歌獎將頒獎範圍擴大到了詩歌翻譯與詩歌理論。據悉,袁可嘉詩歌獎的創辦目的是為了獎掖當下最有成就的翻譯家、詩人以及理論家,以弘揚袁可嘉獨立、先鋒、睿智的學術精神。該獎每兩年舉辦一次,可參評作品也需為兩年內出版的著作。首屆袁可嘉詩歌獎的得獎範圍便框定在2011年6月到2013年7月。而獲獎詩集為陳先發的《寫碑之心》,翻譯獎為李笠的《特朗斯特羅姆詩歌全集》,詩學獎則由王家新的《在一顆名叫哈姆雷特的星下》獲得。每位獲獎者都將獲得兩萬元的獎金。
  《十月》青年作家獎同樣為兩年一屆,該獎不局限於作家的單篇作品,而是每兩年從海內外以漢語寫作、年齡在45歲以下的青年作家中評選出3到5位最優者。首屆青年作家獎獲獎作家即為3位,分別是張楚、滕肖瀾和陳德根。每位獲獎者同樣會獲得兩萬元的獎金。
  “我們無法像托爾斯泰那樣寫作”
  陳先發的授獎詞有這樣一句話:“陳先發的詩築基於對當下存在的強烈關註、思接千載的歷史意識和深入骨髓的生命虛無感之中。”而文學該如何面對現實,也成為在頒獎會之後舉行的青年作家論壇上,詩人和小說家討論的主要話題。陳先發認為中國詩人與小說家最缺乏的即是對現實的反省和批評力,“我曾經看到這樣一句話,大意是我們必須有一個這樣的胃,它除了消化自然,還要消化鋼鐵、廢墟和煤渣。”
  張楚則談到了一個小說家和他所處的環境現實的關係,他認為小說家沒有必要開拓陌生的領域,他們更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在已知的世界中將人性的那口井挖得更深,更寬闊,“讓流出的水質更清澈、更甜蜜,更凜冽,或更污濁,更齷齪,更讓人心生絕望”。
  弋舟同意張楚的看法,“一個作家在寫作時往往認為自己的精神世界是無限的,張楚恰恰談到作為作家的有限性。”弋舟說我們常常會想象文學處於一個人類共同標準之下,這當然沒有錯,但寫作者始終無法逃離他的時代和地域,“有時候我們應該不憚於我們的寫作和普世文學標準的落差,因為我們就是這個時代、這個國家的青年作家。我們無法像托爾斯泰那樣寫作,而像他那樣寫作也未必能很好地還原我們的經驗”。  (原標題:陳先發獲袁可嘉獎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h62qhqlh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