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中新社北京4月25日電 (記者 馬海燕)由中日兩國32位專家學者合作完成的百餘萬字《漢鏡文化研究》25日在京與公眾見面。這部全面系統研究漢鏡的集大成之作,為研究歷史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。
  比之過往相關研究,該書具有百科全書式特點,不僅對漢鏡的分域、分期做了詳細考察,對漢鏡的形狀、紋飾做了深入分析,而且對漢鏡的製作工藝和涉及的科學技術問題進行了認真探討,對漢鏡的銘文進行了多角度研究。值得一提的是,銅鏡銘文形成於西漢初期,書中列舉不少前所未知的銘文,進一步展示了漢鏡銘文的豐富多彩。
  中國古語有雲:“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古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。”可見銅鏡對於中國人不僅具有“正衣冠”的實用功能,還具有“明鏡高懸”的社會意義。中國銅鏡有悠久歷史,尤以戰國鏡、兩漢鏡與隋唐鏡為三個高峰,而漢鏡承前啟後,品種繁複,發現數量也最多,歷來是研究與收藏的重點。
 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學勤表示,西亞地區最早的鏡子出現在約9000多年前,為黑曜石製成。中國的鏡子有自己的特點,以銅鏡為材料,其製作歷史可追溯到殷商時代。漢代青銅器上承戰國傳統,曾產生許多精美作品,然而青銅器工藝總趨勢是逐漸衰落,在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為其他品種所取代,但銅鏡不僅沒有衰落,反而得到了發展,其奧秘值得探討。
  課題組組長、清華大學顧問教授王綱懷介紹,來自清華大學、北京大學、中國國家博物館、上海博物館、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、日本京都大學等機構的32位專家學者組成的課題組,用兩年多時間完成了54篇學術論文的寫作和204面銅鏡的圖片整理和銘文釋讀,研究成果彙集成今天厚厚的上下兩冊圖書,上冊以研究部分為主,下冊為圖錄部分,希望能對中國銅鏡研究有所貢獻。王綱懷還向清華捐贈了一面他從日本購回的明代大銅鏡。(完)  (原標題:中日學者合作完成百餘萬字《漢鏡文化研究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h62qhqlh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